贵州云上大宗

二维码

二维码

信息资讯
【使命 · 焕新】遵义:转折之城迎山河巨变(转载)

2021-07-06


《中国乡村振兴》杂志
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特刊











80多年前,贵州省遵义市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改变命运的历史转折,记录了令人惊叹的壮举。历经岁月洗礼,红色精神绵延传承在这片热土上,指引着遵义干群不断拼搏奋进,在新时代书写新篇章。
640.png
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太平村大力发展山地特色农业,让群众实现脱贫增收,托起新希望。

初心




2015年6月1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到遵义红军山烈士陵园,向红军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表达对烈士们的缅怀和崇敬之情。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遵义会议会址和遵义会议陈列馆时强调 :“我们要运用好遵义会议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 


中央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召开,留下了让遵义人倍感骄傲的文化印记。那是遵义会议会址记录历史的脚印,是红军烈士陵园蕴含的峥嵘岁月,是老鸭山战斗遗址永不磨灭的历史记忆……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从此,中国共产党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一步步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当战争的硝烟散去,遵义人民在当年战场遗址找到了77位红军烈士坟墓。1953年,遵义市政府在小龙山上修建红军烈士公墓,从此,遵义人民习惯把小龙山称为“红军山”。
遵义人从来都不会忘记这些一心为了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的中国共产党人。
“要让‘干人’(贵州方言里指穷人)过上好日子!”走在遵义农村,老墙上标语依然醒目。
革命时期,每到一地,红军都要开粮仓,分粮给穷苦百姓,“太阳出来暖洋洋,红军来了不纳粮 ;
又分钱来又分米,‘干人’有了救命王。”
时光荏苒,初心愈坚。新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全国之力,打赢了一场举世瞩目的脱贫攻坚战,让遵义等革命老区,同全国人民一道摆脱了贫困。

传承




在遵义凤凰山烈士陵园的“红军坟”里,记录着这样一件往事 :红军长征到达遵义时,卫生员龙思泉因给群众治病,未能与队伍一起转移,被当地地主武装杀害。乡亲们含泪安葬了这位红军烈士。


英雄身灭,精神不朽。新时代,为了群众的利益,共产党人一样勇往直前,毫不畏惧。
退休在即,习水县中等职业学校原校长徐先文,主动请缨到当时全县最贫困的后田村驻村,又申请到最偏远的茅草坪组当包组干部。
2017 年冬至,徐先文顾不上吃口饺子,开车直奔茅草坪组,给那里的群众送自来水水管。送完水管,他婉拒了群众邀请吃饭的请求,着急回村委会继续工作。山路狭窄陡峭,没走多远,车后轮卡在了坡坎上。他轻点油门,想不到小车瞬间失衡翻入悬崖,不幸遇难……
“请饶恕臣今日又不辞而别,殿下尚在襁褓,未成满月,臣本不应早早辞别……今国已定脱贫攻坚之策,时至今日,全面小康,决战取胜已在朝夕,臣食民之禄,不敢忘怀,民之所盼,系臣之职责,当不辱使命,攻坚克难。”2018年4 月28日,遵义市汇川区农业农村局干部余永流向出生21天的小女儿写了封“请罪书”。
就在女儿出生一个多月前,余永流成为汇川区泗渡镇观坝村驻村干部,随后在两年零八个多月中,他帮群众排忧解难,带领村民一起发展致富,却不幸在2020年12月1日,因积劳成疾倒在了脱贫攻坚战场,年仅33岁。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红色遵义处处红旗飘扬。在脱贫攻坚期内,为了群众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遵义市县两级机关先后派出驻村工作队892个,选派829名第一书记、1988名干部驻村,组织11.9万名干部开展结对帮扶。
从繁华都市到贫困村寨,他们自带行李、炊具,和群众一起过、一起苦、一起干……有的轻伤不下火线,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他们用无怨无悔的实际行动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又立起了一座座丰碑,用心血汗水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跨越


  
“山沟里收成不好,得靠红薯、洋芋管饱。”2015年,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柏村镇长脚村贫困户付体徐一家,仍住在爷爷当年接待红军的老房子里。
门前的洪渡河静静流淌了几十年,如同付体徐家的光景一样,始终没见什么起色。前几年,3个孩子相继考上大学,种地、养猪,山里人能干的活儿干了个遍,可还是入不敷出。
付体徐一家不是个例。脱贫攻坚之前,遵义境内山地丘陵多、坝区平地少,“鸡窝地”“巴掌田”比比皆是,农业产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困难。
2018年初,贵州省委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号召全省“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遵义闻令而动,重点培育茶叶、辣椒、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石斛)等八大主导产业,确保每户贫困户都有一个稳定增收的长线产业和两个短期见效的短线产业,带动 65万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和就业增收。
山坡上的长脚村,应势发展起水果产业,全村柑橘种植面积 6000 多亩。有合作社组织,有冷库保障存储,有龙头企业对接市场,柑橘产业红红火火。
付体徐种了10多亩柑橘,每年毛收入不下10万元,在老房子边盖了栋新房。2020年,他又承包了100多亩地种花椒和羊肚菌。
“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考察时,勉励当地干部群众。
20年前的花茂村,种粮一年不够吃半年,吃水要跑断腿,村民“白天泪泡饭,晚上泪泡枕”。
党的十八大以前,花茂村依然有三大难——出行难、饮水难、增收难。
难,更要撸起袖子加油干。花茂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大力发展“乡愁经济”,深度挖掘红色旅游、乡村农耕文化等资源,带动100 多户村民吃上了“旅游饭”,鼓起了乡亲们的“钱袋子”。
曾经的“荒茅田”如今花繁叶茂。
2019年,遵义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7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92.2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一谢共产党,翻身把你想,以前我们做牛马,现在人人把家当 ;二谢共产党,吃饭把你想,以前忍饥又挨饿,现在温饱奔小康……”
2020 年新春,湄潭县“乡村春晚”上,实现脱贫梦的群众,把自己的心声唱进了自编自演的花灯戏《十谢共产党》里。每一“谢”,都是遵义人身上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都是群众对共产党由衷的感恩之情。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

97